发布时间:2022-08-31 19:58:34 浏览次数: 文章来源: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
王树,男,1990年7月生,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生导师,资产评估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人口研究》《当代经济科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
笃行致远,砥砺前行
——分享我的学术之路与写作感悟
我踏上学术研究之路的时间并不长,可谓是“半路出家”,今年恰满32岁。十年前,也就是我22岁的时候,通过考研,我被云南大学资产评估专业录取,就读的是专业硕士学位。这段时间,我和很多专业硕士所走的路类似,主要就是通过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此期间,我也花费大量的时间考取了资产评估师。三年研究生期间,我不断地探寻、尝试,做了三年的研究生会工作,担任了两届院研究生会主席,体会到了学生工作的趣味与欢乐,更理解了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以管培生的身份参加了某上市公司的实习,了解了地产行业的“996”,也体会到了做一份自己不甚喜欢的工作,心中会有怎样的挣扎和酸楚;同时,加入了导师的课题组,在经历了多次的调研和写作后,逐步建立了对学术的兴趣,但对自己是否可以走上学术这条道路的心志并不坚定,因为我在研究生期间并未进行扎实的学术训练。经过三年的熙熙攘攘,临近毕业之际,记得有次去导师的办公室汇报学生工作,顺便讨论我未来的规划。我敬爱的两位恩师——吕昭河老师和杨先明老师对我语重心长地说:“王树,你还是读个博士比较好。”他们对我这样一个在学术层面甚至谈不上入门的学生寄予了厚望,让我在感动之余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博士,不负老师们的期许。在研三的整个冬天,我潜心地进入了博士入学考试复习的状态。现在还记得大年初一的室外嘈杂,记得我贴了满墙的英语单词和厚厚的复习笔记…….。最终的结果如愿,我走上了一条至今不曾后悔、前进中愈发坚定的人生道路——学术之路。
读博期间,我逐渐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开始针对一个经济或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求证、辨析。这样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不仅伴随着霎时的醍醐灌顶,也会有曲径通幽的豁然开朗,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愈发丰富。由于我的基础较为薄弱,我的博士生涯尤为漫长,读了4年半。在此期间,我非常注重学术成果的积累,毕业时发表了6篇CSSCI核心期刊,因此非常荣幸地通过了我们学校的面试,入职经济学院。
工作后,我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学术研究的思考也更加成熟,在入职的第一年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选题的过程中,我与很多老师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了与二次人口红利相关的内容。这个题目并不是特别新,但我在这个领域做了很久的研究。在阅读了历年的中外文献,特别是钻研了这个概念发明者的所有原版文献后,我发现,这个概念的理论体系并不是学界传统意义上研究老龄化与储蓄的对应关系,而是关于国家在高速资本广化之后出现的资本深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深化。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解释二次人口红利,我成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同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于2021年在《人口研究》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这也算是我在学术道路上的一个突破吧。今年,我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学校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无限感激学校和学院的培养、支持之余,我也在不断地进行反思,认为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未来需要更加努力,从而可以更好的配得上这个称号。最后,分享一些我的写作感悟。
关于选题的一些思考
好选题的产生通常需要关注国家发展的实时动态和大量文献的阅读,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重要性和新颖性都是好选题的标准。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重要的选题会得到不断的研究和更为深入的论证。如果可以追根溯源发掘一些新的理论角度,从这些角度切入,同样是好选题。确定一个新颖的选题通常需要关注一些社会时事。例如,我今年获得立项的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选题,就是研究数字包容视域下老年人难以融入数字社会的相关问题的,这也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大量老年人对“健康码”“网购”和“移动支付”等方面存在应用困难的问题而进行的相关研究。
深化理论融合
我个人感觉自己的理论造诣粗浅,与很多学者差距甚大,于是我经常思考如何在实证研究中深化理论研究,也就是如何破解其内在的作用机制。这就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来进行分析,通常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按图索骥,同时要纳入自己的思考来深化理论体系。例如,我曾向《人口研究》期刊投过10余稿,但都没有中,而投中的这一篇是我个人感觉所写文章之中将理论深化做得最好的一篇。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的文章受到了审稿人的青睐。
树立学术信心,积极应对坎坷
我的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还记得,我的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经过了10余次的拒稿,时间长达2年之久,但被各种期刊拒稿后我仍不灰心,这篇论文也在各种拒稿后不断修改。现在回想起来,在收到用稿通知后我竟然激动得从椅子上跳起来,内心极大的愉悦感现在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我们需要学术信心,更不能被挫折打败。我们要坚信,学术的道路是一场马拉松,只要还在路上,无论速度快与慢,我们就仍在进步。最后,致敬每一位在学术道路上坚持不懈的行路人。